一幅创作(图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81年 《世珍》 68*48cm
      凡是人物画像,大部分都是把家人当成模特,这是因为条件的便利。还有画自画像,也是研究的需要。我给我夫人画了几幅肖像画和人体画,既有油画也有国画。1981年的一个中午,夫人在电磨坊工作,我用她中午回家吃饭的空当,给她画了一张国画像,用了半个多小时,效果还算满意(图六)。
      不管你画什么画,最终都要用创作的作品来检验你的实际能力,当然也要用作品来反映你的思想还有对社会的责任。肖像画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画种,但我更热衷于主题性创作。只有创作才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价值,只有用创作的艺术品才能表现出对社会的态度。199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地参加这项纪念活动。
 
  1995年《抗日英雄》98*98cm
 
  2015年《血战马鞍山》130*150cm 
    所以我专门创作了一幅名为《抗日英雄》的国画(图七)。我把抗日战士那种豪迈之气和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抗日战士胜利归来,提着缴获的枪,枪刀上还挂着几个日本人的头盔,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喜悦,身后弥漫着未散去的战火硝烟。我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虽笔墨上没有新意,但画面效果还可以。自此,我想在国画的笔墨上探索一下。
 
    2000年《爷孙情》134*134cm
      2000年,我创作了《爷孙情》一画(图八),内容画的是爷爷在给孙子挑风筝,爷爷、孙子,及卖风筝的美女之间的关系,画面的左右还有在挑选货物和奔走的人。这幅画有两大特点。一是构图,我把买风筝的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至高点是飘摆的风筝,几个人的视线都集中在风筝上。在生活中,这种情况不存在,不可能把风筝挂在架子的最高处。但在艺术创作上是能讲过去的,这就叫艺术高于生活。该画的第二特点是表现手法,我没有用传统的勾线,而是用无数的小点线组成的面,淡化边缘,使其有朦胧感。
 
    2000年《造林汉子》134*134cm
      我用同样的手法还创作了一幅《造林汉子》(图九),这两件作品都是在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美展上,分别被承办方收藏。
      尽管我后来投入到了陶瓷的创作中,未能对国画继续研究创新,但也从未停下,仍然随心所欲的画些小品。我特别喜爱画牛,把画牛看作是练笔墨的最好载体,大片的浓淡墨和挺拔的结构用笔,能体现出牛的特点。牛在大牲畜中很受喜爱和赞赏。早年它是农民种地的好帮手,耕田犁地都离不开它,还能做其他农活,那时的牛受保护,不能随便屠杀。现在的农民种地全部用机械化了,牛的性质也变成了食用牛。人们养牛不再是用来耕田,而是为了食用而圈养或是放养,变成了人们发家致富的途径。再结合牛本身又有许多好的“品德”,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就为画牛增添了许多内容和题材。
 
    2014年《前程辉煌》68*68cm
 
    2014年《前景美》68*68cm
 
    2013年《致富路上》68*68cm
 
    2014年《歌声嘹亮》102*52cm
      我很少单纯的画牛,总要画上老人,少女或儿童,使原本的动物画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寓意。比如《前程辉煌》、《前景美》、《致富路上》、《歌声嘹亮》等作品(图十、十一、十二、十三),都是画牛与人的关系所形成的画面,而表现出来的某种内涵,再加上合适的题目,就使作品有了现实意义和趣味性。
 
      我画过一幅画叫《谁最牛》,画的是孩子骑着牛,爷爷赶着牛,孩子对着爷爷表现出自豪的样子。我题了几句话,是用孩子的话说,“我们骑牛,爷爷赶牛,我们最牛了”,这就使这件作品有了趣味性(图十四)。任何东西你只要画多了,画熟了,自然就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画面,在这里我颠覆一种题法叫“胸有成竹”,就是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