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善习刻瓷艺术——山水镌刻法
2019/5/17 16:27:30

      刻瓷题材丰富多彩,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图案、肖像、书法、篆刻等,均可为之。下面就常用的艺术题材分门别类,结合实例介绍其镌刻方法。
      山水镌刻法
      以山水为题材的刻瓷,历来深受大众喜爱。当下喧嚣的城市快节奏,常令人心情烦躁、思绪不宁。渴望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已成为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以山水为题材的刻瓷,架起了人们与大自然心灵沟通的桥梁。
      作品《峡江归棹图》,是笔者于1986年赴云南、四川写生归来后的创作。时从重庆乘船到武汉,顺流直下行经三峡,两岸山峰峙立,高耸入云,百态千姿。江面水流湍急,浪涛翻滚,大船如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壮观景色令人心潮涌动,画兴大发,此作品,就是对那一刻情景的再现。
      《峡江归棹图》在构图处理上,以突出峻峭群山之美为主题,用夸张的手法将两岸山峰拔高,江面压窄,分四层将画境推深:远山顶峰以线勾出,用以增加山峦重叠的气势;山间白云缭绕,崖下加几棵秋叶小树与山势形成大小高低的对比;几艘帆船从远处的峡江驶出,给画面增加了动感;题款落在山顶之上,随山势起伏抒之,既增加了画面层次,丰富了构图,又畅述了情怀。
      在笔墨处理上,采用小写意手法,以阔笔将几层山峰勾出。前山受光面裂痕皱折以线勾出,背光面分别以浓淡墨写之,与云雾融合在一起。岩壁下的树木、帆船、江中礁石则以线勾之,与山峰的块面形成对比,并与山顶的起伏线相呼应。整个色彩以黑色为主,与落日映红的峰顶和山下红叶秋树遥相呼应,红与黑形成对比,表明了季节时辰。落款钤印也上下呼应,稳定了布局。
      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程序是勾、皴、点、染,而在瓷器上落稿,因为瓷面不吸水,只能勾、皴、点,而不能染。落稿时,采用了传统的“拖泥带水”皴,其特点是连勾带皴,也就是边勾边皴一次画成。例如,画山石时先用较枯的浓墨勾轮廓,趁轮廓未干,再以淡墨加皴,使皴笔之间、浓淡墨之间自然连接成一片,浑然一体。
      表现山水的四季变化,多通过树叶的色彩变换来表现,如春景赋绿色,秋景赋红色等。
      镌刻时,以落稿的笔墨效果为基础,合理巧妙运用所需刀法。山崖峭壁,用平刀面刻法上下运刀凿刻;山顶,采用平刀面刻法与线刻法的转换刻之;山下云烟,用平刀捻转刀法。在运刀中要注意保留笔墨的笔触线和山势的层次线,其目的是保持镌刻后的水墨效果,以免刻糊,分不出层次。树、帆船、礁石用刀斜刻之,要刻出原线的质感韵味。要特别注意刀迹的排列变化,墨浓的部位要重锤密排,甚至不留残面。墨淡的部位要轻击疏刃,刀迹要浅而细。刀法的运用掌控要灵活,要富有变化。在某一部位可以某种刀法为主,配以其他刀法,相辅相融。刀法的转换过渡要自然。
      刻好后,用毛刷扫去瓷末,调油画颜料着彩。先用笔蘸土黄、赭石、朱红将秋树的叶子、帆船、印章涂色,然后用笔和棉球调朱红加赭石,着落日映红的山顶。用棉球蘸黑色涂重墨部位,用调色油将黑色稀释,着淡墨部位。与红黄色相邻的黑色树干要用笔仔细添赋。最后用纸将刀迹外的余色擦去。
      赋色完成后,要仔细检查,找出缺陷认真进行修改,以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峡江情 直径41cm 刻瓷盘局部 董善习
      《峡江情》刻瓷盘,镌刻于1997年秋月。三峡大坝的截流再一次引发我对长江三峡的怀念。当年采风三峡之情景脑中再现,思绪万千,即兴挥毫书之。与《峡江归棹图》不同,《峡江情》采用了中国山水泼墨大写意的绘制手法,借鉴陶瓷青花釉里红的艺术效果,用蓝红两原色,大笔挥洒,使双色交融,自然流淌。用枯笔淡墨,概而括之疾驰勾出裸露的崖石。峡壁之间几只帆船相继驶出,与高耸的山体形成对比。
      镌刻时采用了重锤密排、轻锤疏排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