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青釉瓷。这些天青釉瓷,有共同的风格特征:首先呈色为天青系列,有天青、淡青或粉青等;其次是釉质温润,光泽含蓄,如堆脂美玉。这两个特征,成为了衡量是否为天青釉瓷的基本标准,此外,围绕这种风格的工艺技术也成为了天青釉瓷特点之一。如汝窑为得到腴润的质感,首创二次烧,为厚釉工艺打下了基础,到龙泉仿官的薄胎厚釉瓷,胎薄而内外厚釉,俗称“夹心饼干”,将厚釉发挥到了极致;汝窑的香灰胎色隐透釉面,形成天青色暗含肉红的韵味,南宋官窑天青釉瓷,则以青灰胎的浓重胎色衬托釉色,增加一层青幽深邃感等。
      从上可见,天青釉瓷概念的形成,有逐渐体系化的过程。首先,明代文献中的天青釉瓷,被赋予了皇帝御批择色选样的神秘色彩和高贵的地位,主要的特征是“青如天”的釉色和“堆脂”般的釉质;二是近现代陶瓷收藏和古陶瓷考古中,基于文献中天青釉瓷的形容和描述,对具有这类特征的瓷器进行比照,确立了天青釉瓷的外观风格和一系列的工艺特征。
      本文讨论的对象,并非这些已被陶瓷考古确认的天青釉瓷,而是沿着近现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对汝窑之前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和特征做一梳理。耀州窑瓷中,有一批釉色天青、釉质玉润的青瓷,与文献中的天青釉瓷特征近似,也与天青釉瓷的标杆——汝窑在特征工艺上相近,但这些工艺均先于汝窑,故其工艺成就对天青釉瓷工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耀州窑青釉刻花鼎式炉 金代 1960年陕西省蓝田县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和胎釉特征
      1.青灰釉与天青釉
      耀州窑青瓷的发展,离不开对越窑的学习和模仿。越窑秘色瓷釉的“千峰翠色”,虽与天青釉有距离,但因其灰胎薄釉,灰胎的颜色透过釉表呈现,所以越器表面确实有“青”的调子,且釉面滋润匀光,如冰似玉。耀州窑正是在对这种青瓷风格的模仿中,创烧出了具有“天青”色调的青瓷。越窑秘色瓷虽然是青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历程碑,但釉之天青却是耀州窑青瓷的创新。
      耀州窑青瓷,最晚于中唐(8世纪后半)已开始烧制,晚唐开始仿越窑后,青瓷的发展突飞猛进。五代青灰釉瓷在造型、装饰特征上都与越窑有相似之处,是以青灰为主调的釉色,但绝无越窑秘色瓷那样积釉处呈翠绿色的现象。其釉色是处于“灰”和“青”之间,虽然有小部分瓷釉也带少许“绿”的调子,但远不及宋代橄榄绿之“绿”,基本是被“灰”和“青”主宰。青灰釉一般较薄,五代时略厚,积釉或釉厚处呈青蓝或天青的釉色的标本也增多。
      始于唐代的耀州窑青灰釉,是天青釉产生的基础,温润含蓄的天青釉的形成,受温度、气氛和烧成过程中升温或降温速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釉的成分不同也能够影响到釉色。据对几件灰白和浅灰胎青瓷釉的分析发现“耀州窑灰白胎青瓷釉中K2O的含量明显偏高,单独形成了一种类型釉。其中,部分样品釉中K2O的含量已经达到钙—碱类釉的范围,这也是目前为止最早的钙—碱类青瓷釉。钾含量的提高有利于青瓷釉呈青蓝色调,所以这批样品多呈现“青如天”的粉青或天青色”。
      五代青瓷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20度,但釉熔融度高,故相对的烧结度反而弱,加之釉内气泡和钙长石结晶,都易形成釉层的失透感。天青或粉青、淡天青,釉层略失透,器表呈现一种娇媚典雅、温润含蓄、美如青玉的韵味,这便是耀州窑天青釉的典型特征。
 
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卉纹银扣花口钵 北宋 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地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从青灰釉到天青釉,或许开始只是偶然得到,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