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的艺术风格。南宋时期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器形种类、装饰艺术、上釉方法及装窑烧成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其技术创新具体表现在“胎体变薄”和“釉层加厚”两个方面。首先,南宋龙泉窑在北宋厚胎薄釉产品基础上吸收了汝窑、官窑的烧制技艺,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土中掺入了适量的紫金土,增加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提高了抗弯度,使器物在高温下不易变形。瓷土硬度的改变使得胎体得以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特点。只有在胎变薄了的基础上,施加厚釉才变得可能。而后,南宋龙泉陶工相应地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钙釉变为钙碱釉,并在薄如纸的胎体上多层施釉,达到乳浊失透的产品效果。釉色至此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色〔图四〕。
 
图四 大窑出土粉青厚釉青瓷残片
      南宋龙泉窑根据胎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种产品,白胎青瓷中又可区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类,而黑胎青瓷均可归为厚釉产品。粉青釉瓷器有白胎与黑胎两类。然而,不论何种胎色,与龙泉窑传统的透明薄釉相比,粉青釉产品尽管在不同时期釉层厚薄不一,且本身有一个从薄釉逐步发展为厚釉的过程,但基本均可归为厚釉系列。
      二、龙泉厚釉技术和粉青釉瓷器创烧年代的推定
      赵彦卫《云麓漫钞》云:“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临安亦自烧之,殊胜二处。”[4]此书有赵彦卫开禧 二年(1206)自序,成书时间应距开禧二年不远。龙溪即龙泉,毫无疑问,这个时期龙泉窑厚釉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粉青釉瓷器已名声在外。那么龙泉窑的厚釉技术以及粉青釉瓷器的生产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
 
图五 粉青长颈球腹瓶 江西清江花果山开禧元年墓出土
 
图六 盘口瓶 湖北武昌任晞靖墓出土
      关于龙泉厚釉瓷器的始烧年代,以前学界一般认为是南宋中晚期,依据主要是江西省清江县花果山墓出土的长颈瓶[5]〔图五〕和湖北省武昌卓刀泉任晞靖夫妇合葬墓(1213)出土的盘口瓶[6]〔图六〕。花果山墓出土之长颈瓶,入葬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出土于1976年,釉层较厚,釉面有微微失透状。任晞靖夫妇合葬墓之盘口瓶,通体施釉,釉层较厚,开细小片纹,釉面乳浊度已经较高。这是两例出土时间较早的有确切纪年的粉青厚釉瓷器,但以此断定龙泉厚釉瓷器出现于南宋中晚期尚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上述器物都是白胎青瓷,且釉层较厚,属于较为成熟的粉青厚釉产品,但一类产品或一项生产工艺的成熟必然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以南宋中晚期龙泉窑鼎盛时期的作品来界定粉青厚釉瓷器的始烧年代。其二,上述二器均为白胎青瓷,不能代表所有龙泉窑粉青厚釉瓷。而龙泉粉青厚釉瓷器中黑胎青瓷属于高档之宫廷用瓷,民间并不流行,数量必然稀少,且早期技术的不成熟亦将导致这类产品的烧成率较低,难以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早期粉青黑胎产品。其三,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粉青厚釉瓷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其烧制年代也早于上述产品。
      (一)白胎粉青厚釉瓷器
      浙江省新昌县吕亿墓(1159)[7]出土之花口出筋碗〔图七〕,其施釉情况已然不能等同于龙泉窑传统的薄釉产品,其厚度与北宋的薄釉产品,甚至与绍熙年间的薄釉产品相比,均厚得多,且成失透状。
 
图七 花口出筋碗 浙江新昌吕亿墓出土
      江西省吉水县淳熙二年(1175)墓出土之碾钵〔图八〕,其口沿部分之釉厚度有加,由于厚釉和釉乳浊的原因,腹部的菱格状装饰显得模糊。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龙泉东区山头窑与大白岸的窑址发掘中发现口沿残片釉下有“淳熙”铭款,由于釉层稍厚,且乳浊失透,字体也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