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从已发掘的窑炉及遗物所见,荔枝山窑生产的青釉盒子釉色、造型及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是众多吴哥窑场产品中质量最好的。以二号窑为例,出土瓷片总数为10009片,当中以盒子数量最多(5639片),占比57%;次为瓦片(2599片),占比26%[7]。现就笔者曾参与陶瓷考古发掘的二号窑出土的青釉盒子的原始资料,来分析其装饰工艺与中国陶瓷的关系。
      二、荔枝山窑青釉盒子特点与装饰工艺
      荔枝山窑青釉盒子釉色可细分为浅青灰、青绿及青黄色,釉层一般较薄,多有开片;胎色为灰、灰白、黄灰及黄白色。荔枝山窑青釉器普遍使用草木灰配釉。
      青釉盒子可分两部分,即盒盖及盒身。盒盖的装饰工艺有贴塑、刻划花、剔刻花、戳印及锥刺,当中以刻划花最常见,纹饰丰富多变[8]。贴塑主要见于盒盖,如鸳鸯,盖钮有石榴、莲蓬、莲花和塔式顶[9]。盒盖造型全为母口,可分为鸳鸯贴塑双联盒、球形盒、圆顶盒及平顶盒,多施釉至底,盒盖内亦有釉。盒身装饰工艺以刻划及剔刻纹饰为主,以花卉纹最常见,尤以不同造型的莲瓣纹最具代表性,次为几何纹组合,如漩涡弧线纹、三重竖线纹、重圈纹、旋纹和三角锥刺纹等。全为子口,可分曲腹或直腹两种,饼足微内凹,内外施釉,施釉及足,底足有泥块粘连痕迹及窑工刻划纹记号。
      现按不同造型青釉盒及对比考古资料分述如下:
      (1)鸳鸯贴塑双联盒。标本TMK02CE6,分盒盖及盒身两部分,青黄釉,釉面光亮,有小开片,盖内部及盒身内部施釉,盒身底部无釉,胎黄白。盒盖为鸳鸯贴塑,鸟尾部连结另一鸟,盒身外腹连结另一盒子,失另一鸟盒盖及盒身。鸟颈部两侧刻划三道斜线纹。盒盖残高4厘米,盒身口径4.9厘米,底径3.2厘米,高3.3厘米〔图四〕。鸳鸯贴塑双联盒,是吴哥窑场产品中最独特的造型,目前见于荔枝山窑及绍色窑(Sarsey),出土数量很少,每窑只发现1-2件可复原器物。与之相类,浙江上虞市下管镇出土北宋越窑鸳鸯砚滴及宁波博物馆藏三联瓜形盒,上贴有瓜钮及荷叶造型[10]。另外,北宋中期广州西村窑青釉鸟形盒(西村1730,口径8.2厘米,高2厘米)及北宋晚期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青白瓷点褐彩双鸟盒的造型,也与该盒子造型相似[11]。
 
图四 鸳鸯贴塑双联盒
      (2)球形盒。标本TMK02.L5.19.2426,盒盖,浅青灰釉,釉面剥落严重,盖内部施釉,胎黄灰。素面,拱顶,盖顶有一凹圈。口径4.6厘米、高2.3厘米〔图五〕。球形盒的造型较常见,吴哥窑场如荔枝山窑、巴高窑(Bangkong)及单尼窑(Tani)皆有生产,出土数量较多,其模仿的原型为金银器盒子。与之相类,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晚唐地层标本TN01W01⑤:-2-8:41,口径8.8厘米,高4.6厘米,天青色釉,浅灰白胎,口沿有多处泥点垫烧痕迹[12]。另外,唐宋时期多个中国窑场都有生产此类盒子,例如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安徽繁昌窑、广东潮州窑及江西湖田窑等[13]。
 
图五 球形盒盖
      (3)圆顶盒。标本:TMK02.L2.23.546,盒盖,青绿釉,釉面剥落严重,盖内部施釉,胎黄白,口沿稍裂。石榴钮,石榴顶用刻刀切割为四角形,外印有重圈纹,肩刻划四组三道竖线纹。口径5.2厘米,高2厘米〔图六〕。带石榴钮圆顶盒仅见于荔枝山窑及单尼窑。与之相类,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窑白釉石榴形盒子,采用堆塑技法塑石榴钮,盒盖与盒身为芒口,口径10.3厘米,通高9.8厘米,是施主为礼佛供养舍利而订制的[14]。10世纪晚期印尼井里汶(Cirebon)沉船也出水有同类定窑白瓷盒[15]。另外,江西湖田窑及安徽繁昌窑皆有生产同类盒子[16]。北宋乾兴元年(1022)江西德安墓出土青白瓷盒子,器表素面无纹,六角形石榴钮是用刻刀切割成,口径5.5厘米,通高5厘米。10世纪中叶印尼印坦(Intan)沉船有同形制安徽繁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