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元明清几百年的繁荣,底蕴深厚。技术和品质受到皇帝的赏识,为朝廷生产祭祖祭天的“青帘”和“药玉佩”等。建有专门的炉神庙,清代大学者孙廷铨撰有《颜山杂记》专门介绍琉璃制作技艺。淄博产区至今仍在沿用琉璃这一名称,将一些传统玻璃艺术品和装饰品称为琉璃,或料器。
      三、琉璃瓦
      说起琉璃,就不能不提建筑琉璃制品,如“琉璃瓦”。琉璃瓦等建筑琉璃其实是陶瓷,而不是玻璃。建筑琉璃制品是用于建筑构件及艺术装饰的有强光泽的色釉陶器,它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古老珍品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发明,主要有瓦类、脊类、饰件类等。琉璃瓦有光洁的琉璃釉层,阻力小,降雨后雨水流动顺畅,迅速减小因雨水而增加的屋面荷重。建筑琉璃制品色彩绚丽、耐风雨浸蚀,不易褪色剥釉,因此用以建造亭台楼阁既实用又美观,显得格外典雅壮丽,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富有特色。早期的建筑琉璃制品主要用于宫殿建筑,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陵寝、寺庙、王府、园林庭院等。建筑琉璃构件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极具中国特色。
      我国商代就有瓦的制作,到汉代有了上釉的瓦,北魏年间(公元 380~534年)已有琉璃瓦生产,隋唐时期建筑用琉璃瓦有了飞速的发展,琉璃瓦这个词就已经出现,如唐代元稹的“匠正琉璃瓦,僧锄芍药苗”,欧阳炯的“水晶宫殿琉璃瓦”等,唐三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琉璃瓦的色彩。
      据《魏书·西域志》记载:“大月氏国于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人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为,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这里的琉璃是指琉璃瓦,并由此开始以山西为基地,在全国推广开来。琉璃瓦釉色种类也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葡萄紫等数十种之多,在建筑中,特别是宫廷建筑中广泛使用、发扬。北宋李诫著的《营造法式》(1103年刊行)一书对琉璃瓦的制造有较详细的记述。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无论质量、数量、种类、规格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像明十三陵、故宫等,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琉璃瓦装饰建筑。北京著名的琉璃厂,最早是做“琉璃瓦”的,也就是说是做陶瓷的,不是做玻璃的。后来做琉璃瓦的窑场迁出,在原地保留了“琉璃厂”的名字,后逐渐发展成了有特色的文化商业区。
      四、文学作品
      琉璃和玻璃这两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多有出现。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琉璃出现的更早一点。比如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唐代白居易的“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等。“玻璃”一词现在能查到的则出现在唐代以后,如唐代李贺的“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宋代苏轼的“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辛弃疾的“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等。如宋代范成大著《吴船录》的“黔江乃清泠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登舟,至此始见清江。”等。
      在南宋周密于元灭南宋之后的写成的《武林旧事》(卷二)著作中,有“堂内左右各列三层,雕花彩槛,护以彩色牡丹画衣,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各簪奇品”的记述,此处将阿拉伯传入的琉璃称为“玻璃”。
      因为把古玻璃也称琉璃,很容易与上述“琉璃瓦”相混淆,所以为了避免与制造琉璃砖瓦的琉璃厂相混淆,清代康熙皇帝令内务府建立&ld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