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入围项目之二十一《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2020/9/20 16:32:04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 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沈岳明 郑建明
      年代:唐五代
      看点: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基本格局
      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
      首次确认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
      后司岙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后司岙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最核心区域,不仅窑址密集、规模庞大,而且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此次发掘的窑址编号为Y66。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窑址航拍全景
      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15年10月-2017年1月对后司岙窑址(Y66)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对包括后司岙在内的上林湖水域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
 
上林湖三维数字模型及部分水下遗存分布示意图
 
多波速测深仪获取的古水坝三维数字模型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挡墙、排水沟等在内的丰富的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次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窑址发掘现场及激光三维扫描
 
现场清洗标本
      此次发掘无论是在考古学方法上还是发掘收获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考古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一个遗迹单位的方式进行清理,大量使用地面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并重建整个窑场的使用与废弃过程;使用九宫格法等全面采集标本;同时水陆结合,利用侧扫声呐等技术手段,对上林湖后司岙区域湖底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系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
 
瓷质匣钵层的正摄影像图
      此次发掘清理的堆积层主要位于窑炉的西侧,时代上主要集中于晚唐五代时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基本格局,窑场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龙窑炉由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以及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挡墙外侧的排水沟、窑炉两侧的柱础石等构成。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废品堆积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等。窑炉有多个明显的改修筑痕迹,延续时间较长。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
 
九宫格法取标本
 
地层堆积
      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
      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穿带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等。这些器物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天青,釉面莹润肥厚。由此大大拓宽了我们对秘色瓷的认识。
 
房址遗迹
      秘色瓷器基本轮制成型。装烧工艺上,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