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邢窑唐三彩
2020/9/21 12:02:26

      【关键词】河北内丘;邢窑;唐三彩;中子活化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邢窑唐三彩的出土情况,并与目前已发现的其它烧制三彩器的窑址进行对照,同时借助中子活化分析数据,对邢窑唐三彩的工艺及特点做了分析研究,认为邢窑是烧制唐三彩的一个重要窑口,但其烧制范围较小,也没有形成规模和批量生产。

      邢窑位于今河北内丘,是以生产精湛白瓷而闻名于世的古窑场之一,在《茶经》、《茶中杂咏•茶瓯诗》、《大唐六典》、《国史补》、《乐府杂录》、《长庆集》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邢窑品种的多样化,已在近20多年的文物普査和考古发掘中被证实,像邢窑烧制的透影白瓷,带“盈”、“翰林”款识的细白瓷和唐三彩,堪称邢窑的“三大绝技”,尤其是唐三彩釉陶的发现,为邢窑陶瓷苑中又添奇葩。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所说的:“它在邢窑的出现,既填补了河北唐代陶瓷史的一段空白,也可。”[1]这一发现,的确令人欣喜。本文拟就邢窑唐三彩相关的问题谈一点认识。
 
唐代 邢窑透影细白瓷葵花碗
      透影白瓷是隋朝的邢窑烧造,其胎料及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份,具有细腻洁白、玲珑剔透的特点,属于邢窑白瓷中的珍稀产品。最薄的地方只有0.1厘米,迎着光,可以透影。
 

唐代 邢窑白釉“翰林”款罐
 
唐代 邢窑三彩卧兔枕
      一、关于邢窑唐三彩的出土地点
      三彩釉陶的出现,是唐代鼎盛时期陶瓷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釉陶器的又一发展。因此,说唐三彩陶器的绚丽多彩以及窑工们的高超技巧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一点也不过分。1985年秋,在内丘县城拓宽中兴街建筑工程挖基槽时,首次发现三彩器物及残片。该地点位于县大礼堂以北,中兴街中部,距地表1.5~2米左右,范围不大,为一堆积层。当时县文物部门只做了局部清理,采集了一些三彩和素烧器物的标本及残片,窑具发现了有粘连浅褐釉痕的大小两种三叉形支具。在1988-1991年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内丘做的选点试掘中,在礼堂北发现了模制的三彩人俑、马俑等[2]。2003年春,为配合步行街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内丘县文物保管所、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礼堂北部及影院一带距地表2米以下出土了三彩执壶和大量素烧佛龛和佛像等,有几件素烧人物与河南巩义三彩窑址出土的一件“抱物者”坐像完全一致[3]。文物普查中,在北大丰窑址也偶尔发现过三彩残片[4]。
      由此可见,邢窑唐三彩的出土范围大致在县大礼堂以北及北大丰窑址一带,出土器物标本主要有碗、罐、盘、镜、杯、执壶和模制人俑、马俑以及素烧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区窑址首次发现了素烧印花纹饰佛背光残片和三彩菱形纹枕残片等。
 
邢窑三彩碗
 
邢窑三彩盘
 
邢窑三彩三足炉
      二、关于邢窑唐三彩的工艺及特点
      “进入隋唐以后,低温釉陶日益向唐三彩方面不断发展与演变。”[5]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邢窑在隋代就岀现了青釉和黄釉器,还有在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的习惯,意在追求完美,使釉色更加光亮。笔者认为邢窑的工匠们在当时可能有这样的设想,既然已因烧造白瓷闻名遐迩,为何不在三彩上再创辉煌呢?于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借助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大胆尝试,终于成功烧制出了三彩釉陶。可以说邢窑唐三彩的出现,是邢窑在工艺创新上的又一次飞跃。

      在对出土的各种器物标本及残片的胎质、胎色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邢窑的白胎及粉白胎是用瓷土(増子土)做原料且低温烧制的,所以对胎坯用土十分讲究,须经过对瓷土的淘洗、沉淀、揉炼等多道工序来完成。在器坯成型后,施白色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