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元代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赏析
2020/12/27 16:30:25

墨斗是木匠的必备之具,也是中国传统木工常用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四五百年之久。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墨斗是中国民俗墨斗艺术馆所藏的两件汉代墨斗,一件为青铜(图1),一件为石质(图2)。鹤壁收藏家收藏的元代铁质墨斗(图3) 与汉代墨斗形制一致。墨斗传说为鲁班发明,千百年来,其基本形制与结构原理未曾有大的改观,并沿用至今。从材质上分,主要有青铜、石、铁、瓷、木等材料制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制作和实用来讲,还是以木质居多,瓷质的有白瓷,青瓷、黑瓷等,但钧釉瓷更为罕见。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的发现,填补了墨斗家族的空白,现撰文以请教方家。

(图1,现为中国民俗墨斗艺术馆所藏) 
(图2,现为中国民俗墨斗艺术馆所藏)

(图3,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一、元代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的形制
  金元时期鹤壁窑烧造的钧瓷品种类型可分为:饮食器、陈设器、供器、枕卧器、玩具类、闺阁用品、文房用具、实用器、工具等九大类。从目前发现的钧釉瓷实用工具有:油漏子、蒜锤子、捻坠、墨斗等器物。元代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图4-1,4-2,4-3),其形状为前圆后方,如宝葫芦形。整体釉质莹润,施半釉,胎土灰白。高5厘米,宽7厘米,残长11厘米,整个墨斗大约长12左右。墨斗,古称:绳墨,又称赭绳、涵绳、线墨、班母、班靴、鲁班斗等等,是从事建筑营造以及木工行业,工匠用于校正定位划线和分割取直所用的辅助工具。该墨斗大体结构为:线轮槽大约长6.3厘米左右,宽为7厘米,内深3.5厘米,基本应为方形,两个侧立壁都留有圆孔洞,应为穿插摇把之用;墨仓为花口形(图4-4),内呈腹鼓深3.2厘米,墨仓前后部各留有一个圆孔洞,后孔洞与线轮槽相连接;墨仓前孔洞是墨线的出口,呈把状,向上微微翘起,酷似小猪的拱嘴(图4-5),上施护胎酱釉。从残存的墨斗整体观察,没有墨迹侵染的痕迹,此件并非实用器,应为窑上丢弃的残次品。墨斗在使用过程中,应在线轮槽中配有墨线轮,轮上缠绕墨线,外壁有摇柄,摇柄的功能是用于放收墨线。墨仓是盛装墨汁的容器,古人使用蚕丝和棉花做为濡染墨线的填充物,使得墨线往来穿入吸附墨汁,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近墨者黑。墨线前端有一个线锥(或者线钩),用于固定墨线前端,木工师傅后拉放线,而后弹绷划线,以便取截材料。此件元代鹤壁窑月白釉墨斗制作的大体形状,呈现前圆后方为葫芦型制式,可以看出元代鹤壁窑墨斗存有汉代墨斗遗风,是鹤壁窑钧瓷工具类代表性瓷器。 
(图4-1,残器图,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4-2,修复后效果图,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4-3,绘图效果,(1)摇把洞,(2)线轮槽,(3)墨仓,(4)墨线绳,(5)定钩,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4-4,立面效果图,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4-5,拱嘴处,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图4-6,现为鹤壁私人收藏)
二、元代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与其宋代青瓷墨斗的异同
  查阅有关资料发现,2009 年 11 月 23 日出版的《西安晚报•收藏天下》版块中,有《西安出土宋代耀州窑青瓷墨斗清赏》一文。描述了宋代青瓷墨斗的结构形制及尺寸,此件残长 10 厘米左右(图5),保存了安置绕线木轮的长方形线轮槽,墨仓为圆形,两槽间有出线孔连通,线轮槽两壁开有轴孔,轴孔处带有磨损痕迹,但墨槽的牵出孔部分已经残损。 另外郑州发现了河南汝州大峪谷东沟窑出土的一件青瓷墨斗残件(图6),墨仓为四出花瓣形,墨线的出口处保留了一部分,其件虽残,但墨斗的制式还能够修复出来。元代鹤壁窑月白釉钧瓷墨斗其形制上与宋代墨斗比较,其大体形制上基本略同,但在前端墨仓上有所改进。宋代墨斗的墨仓与线轮槽相连呈长方形,墨仓的边棱上斜切了一刀(图7,图8)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