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疲惫。
      “不是身体的疲惫,是心里和精神上的疲乏、越来越感到迎合市场的彩陶,没法给我精神上的充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王新政说,“原因很简单:彩陶很美,可始终登不上大雅之堂;其原因,是缺乏深层的文化和精神的支撑。和家乡的汝瓷相比,这一巨大的反差就更加明显。”
      和合伙人商量后,王新政逐渐退出销售,回头蹲在厂里,开始了对汝瓷的复烧和研究。当时,一直都是在小规模的生产和实验。2010年,我市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这一全力推动汝瓷发展的重要举措表明了政府决心,更坚定了王新政致力于汝瓷的信念。2012年,王新政回到家乡,征地2亩,重新建设了厂房,由此开始了将余生与汝瓷合而为一的历程。
 

      向天问道,入地求宝,王新政着魔于汝瓷釉色
      汝瓷是化繁入简的艺术,这一点王新政体会太深。最简单的造型,尤其是看似最简单的釉色,蕴含了最丰富的、最肥润、最醇厚的内涵。
      2007年,王新政开始做仿古十八件。器件造型方面毫无压力,但谁知在他认为最简单的上釉方面做了难。
      “釉料!釉色!”王新政加重语气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瓷首重天青,在这一点上说,汝瓷就是中国陶瓷史上唯一向上天探究的器物,它力图逼近、沉入、恢复和再现上天最美的色泽和境界。我在憧憬和触摸苍穹中的天青釉色这一过程中,吃尽了太多苦头,受尽了太多磨砺!”
      不懂、不擅长于釉料配方,让王新政没少走弯路。他从头开始,四处游访,探寻古窑址、潜心博物馆,并遍访名师,虚心求教于国内陶瓷专家,以了解和学习中国悠久丰厚的陶瓷文化、技艺和传统。前几年,王新政加入中国硅酸盐学会,积极参加学会活动,和当代陶瓷专家探讨汝瓷和国内国际陶瓷界动态,以全面掌握汝瓷技艺。与此同时,在汝瓷工艺造型及烧制方面,王新政整理收集了大量的标本、瓷片,以用于比对和学习。同时,他入地求宝,上山挖土、采石,购买原料,然后回到厂里一次次实验、一次次调整配方。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新政发了疯,着了魔。”王新政的夫人说。
      是。王新政每天吃住在厂里,发疯一样沉浸在汝瓷的研究中。仅一种釉料的标本,他就能实验成百上千次。厂房里,密密麻麻摆放的,是各种矿泉水和饮料瓶子,以及每个瓶子上不同的标记。很多年过去,王新政就是从这一个个500克的釉料中反复试验,成功后再做10斤的釉料进行试烧,如果试烧也没问题,就做100斤的釉料进行量产。
      2015年3月,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王新政成功研制出富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的“豆青釉”养生汝瓷,于2018年5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8年4月,王新政成功研制出草木灰釉仿古汝瓷烧制新工艺,填补了汝瓷灰釉烧制该项空白。
 
      “比如这个:汝官窑青瓷釉,”王新政掩盖不住自己满意的笑容,说,“它是一种复色釉,它对光极为敏感: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釉色会随光变幻。暗光下,它是清澈湖水般的翠绿色,亮光中,会看到如雨过天青的湛蓝天空,并泛着点点星光,流光四溢。其结晶釉面质稠如凝脂,溶而不流,含水欲滴,器表有玉石般的质感,被誉为‘似玉、非玉、而胜玉’。釉中可见如油滴状的稀疏气泡,气泡周围则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似彩虹悬挂,有如春光大地。汝官窑瓷的釉色不同,其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也不同,这些气泡分布不均匀,是玛瑙釉的典型特征。”
      “越沉入,越感到汝瓷的无穷魅力。”王新政神思悠悠,仿佛回到了人文兴盛、汝瓷辉煌的北宋鼎盛时代。
      王新政说,做汝瓷,不是简单的做一种器物,而是塑造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