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达泽庙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
2021/3/3 12:50:57

    达泽庙遗址位于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8年因当地砖瓦厂取土发现石钺、玉珠、玉管等良渚文化遗物被确认。1990年砖瓦厂扩大取土范围,考古部门曾进行小规模发掘,揭露面积近350平方米,清理崧泽—良渚文化墓葬12座,包括地层和遗迹单位,共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2016年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启动,为配合此项目,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对工程涉及的遗址南部区块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
 
发掘场景
      一、发掘概况
    按照年度划分,整个发掘过程共历经五个阶段:2016年5—12月进行第一次发掘,2017年2—6月和12月至次年1月进行第二次发掘,2018年9—12月进行第三次发掘,2019年3—12月进行第四次发掘,2020年3—10月进行第五次发掘。总体而言,发掘自西往东,由北向南推进,揭露面积共计9400平方米,清理史前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533处,出土各类编号器物1184件。期间,2016年10—12月,浙江省田野考古培训班第一届12名学员参与了发掘;2018年10—12月,浙江省田野考古培训班第三届5名学员参与了发掘。
    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大多在0.3—2.0米之间,统一分四大层:第一层为表土,第二层为商周至明清时期堆积,第三层为良渚文化堆积,第四层为崧泽文化堆积。第二至第四大层又分多个亚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崧泽晚期、良渚早期、良渚晚期、商周、春秋战国、唐宋、明清等各时期不同堆积。共清理崧泽文化土台(多数延续至良渚文化)7个、房址1处、墓葬25座、灰坑83个、井窖6个、灰沟4条,良渚文化土台1个,房址1处,墓葬80个、灰坑102个、井窖2个、灰沟7条,广富林文化灰坑4个,马桥文化灰坑32个、灰沟4条,商周灰坑67个、灰沟2条,春秋战国灰坑35个、井窖1个、灰沟4条、春秋墓1座,唐宋灰坑36个、灰沟2条、井5个、宋墓1座、宋代小窑4座,明清灰坑11个、灰沟5条。
      二、史前遗存
      达泽庙遗址的主体是史前时期的崧泽—良渚文化堆积。以土台为基础,逐渐形成各类生活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井窖等。
    土台有8个,其中7个出现于崧泽时期,并延续至良渚文化,一个为良渚时期新建。土台营建方式多为在生土面上挖低周边、堆高中间,面积200—1300平方米不等,间距 10—20米。
 
土台Ⅶ局部
 
F1俯瞰
      发掘区东部至南部有一组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先后有G18、G17、G16、G15、G14等宽窄不一的5条灰沟。这组灰沟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并贯穿崧泽—良渚文化全过程。崧泽时期的G18较小,宽1.5—2.5米,深0.2—0.4米,出土物仅有少量碎陶片。崧泽时期的G17最长,揭露的总长达108米。良渚晚期的G14最宽,揭露部分长65米,宽14.5—30米,深1.2米,包含物较多,共出土42件编号器物,其中有刀、镞等32件石器和壶、豆、盘等8件陶器,另有骨锥和残玉器各1件。
    房屋仅发现2处。F1为良渚时期,位于西区的台Ⅵ,残存长方形闭合的基槽,长9.25米,宽3.5—5米。基槽宽0.2—0.5厘米,深0.4—0.5米;槽内残存9个柱洞,大小深度不一。房屋西侧有一片面积约8平方米不规则的陶片堆,厚约6厘米,可能是F1的生活垃圾。F2为崧泽时期,位于东区的台Ⅷ,大致呈长方形,面积约12.7平方米,残存18个柱坑。
    墓葬成群分布于土台侧边,均为竖穴土坑,长130—275厘米,宽50—120厘米,残深3—36厘米。墓向大多朝南,少量朝北。部分墓葬尚存骨骸,个别墓葬可辨葬具痕迹。105座史前墓葬出土随葬品共计669件(平均约6.4件),其中陶器512件、玉器104件、石器52件、猪獠牙1组。崧泽墓由西往东逐渐减少,随葬品数量1—10件不等,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