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豆、罐、壶、盆等陶器为主,石器少见,另有零星叶腊石珠串。良渚墓分布于各土台,西区台Ⅳ和东区台Ⅷ数量最多,分别有两个墓群和一个墓群,每个墓群都有10多座墓葬,且大致成排分布。随葬品数量2—25件(组)不等,种类较丰富,陶器有鼎、豆、罐、双鼻壶、盘、盆、杯、缸、簋、纺轮等,石器有钺、镞、锛等。玉器以叶蜡石为主,真玉较少,器形有锥形器、璧、镯、耘田器、镰、坠、管、珠串、片饰等。西区随葬品最多的M75出土了8件石钺,7件陶器,其余10件均为坠、管、珠串等装饰玉器。东区以良渚晚期墓葬为主,墓坑相对较大,其中M90出土了玉璧、玉锥形器及4枚猪獠牙等较贵重物品,墓葬等级相对较高。东区的崧泽墓M96,墓坑中部有个腰坑,里面倒扣着一个破底成洞的夹砂缸,十分罕见。
 
M75出土玉石器及陶器
 
随葬玉璧的M90
 
中部埋夹砂缸的M96
    史前时期的灰坑形状多为椭圆形和长方形,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H188呈不规则形,长35米,宽7.7—13.5米,深0.95米;最小的灰坑直径仅0.4米。坑内出土的遗物大部分为碎陶片,少量盘、豆、双鼻壶等器物可修复,另有锛、刀、砺石、凿等石器。H204出土的陶器较完整,圆形坑直径0.8米,深1.6米,中部出土陶匜1件,底部出土双鼻壶2件、陶罐2件。井窖以J7最为典型,口径1.8米,底径0.24米,深2.28米,阶梯状收缩,填土分五层,共出土完整陶器19件,其中壶10件、罐8件、盆1件。
 
J7底部陶器
 
J7部分陶器
      三、过渡期及商周遗存
    良渚文化和商周地层之间,清理了4个广富林文化灰坑和30多处马桥文化灰坑和灰沟。广富林文化灰坑出土陶片以按窝捏尖的鼎足和粗把豆为特征,其中H134还出土了1件玉锥形器。马桥文化遗迹以灰坑为主,灰坑形状有椭圆形、不规则形、长方形、长条形数种,底部呈弧底、平底、圜底及斜底,口径或通长0.97—1.8米,深0.32—2.19米。出土物以陶器为主,种类丰富,器形有凹底罐、凹底盆、豆、三组盘、圈足盘、单把杯、尊、钵、小罐、器盖等,其中发现了饰有斜云雷纹的宽把豆。石器有半月形石刀、弧条形石刀、石犁、砺石等。H133呈陡直的井状,口径0.78—0.85米,深1.5米,底部出土两件完整的红陶罐。
 
广富林文化鼎足
 
马桥文化斜云雷纹豆把

 
马桥文化H133及底部陶罐
      H177是商周时期最大的灰坑,平面呈长条形,共跨12个探方。长39.3—48.5米,宽3.90—25.65米,深0.25—0.65米,出土大量印纹硬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罐、豆、壶等。编号器物有13件,其中石锛3件,玉锥形器1 件,陶罐2件,砺石3件,石斧1件,石犁1件,石镞2件。此外,H177底部发现和清理了18个灰坑,或圆形或长方形,最深达2.18米。坑内也出土了大量印纹硬陶片,还出土了1件较完整的印纹陶罐。
 
H177底部的大量灰坑
      四、春秋战国遗存
    春秋时期的遗迹主要是一座土坑墓,编号M02,位于发掘区东北部T0819内,一半伸入南壁。出土器物共12件套,成组摞在墓坑南部,分别为釉陶罐2件、小陶罐1件、大陶罐2件、带盖釉陶盅7套。除两件大陶罐破碎严重,其余器物均保存完好且制作精良。

 
春秋时期M02及出土器物
    战国时期的遗迹以G10为典型,平面形状回字形,周长约178米,深1.85米。底部凹凸不平,有较多大坑。灰沟所围成的方形土台,延续了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台地基础,属于新时代居住台地的一圈壕沟。东南角有一段约5米宽的平坦区域并未将壕沟连通,推测应为进出的通道。壕沟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片,编号器物有陶罐、铜箭头、铜刀、铜斧等。
      五、唐宋遗存
    唐宋时期的灰坑袋状坑较多见,有的很深,最深达3.8米,可能作为窖藏使用。H040平面呈椭圆形,直口,口径0.74&mda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