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世家|珠山八友王大凡的瓷艺传承
2021/3/20 14:03:47

 
      王大凡
    王大凡(1898~1961年),男,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父亲为王家耀,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研究员(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师之一,景德镇市近代著名陶瓷艺术家。
 
王大凡肖像(王晓帆画)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大凡“自画像”(绢本设色)1944年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最强劲的音符之一。
 
      第一排军人旁左二为王大凡 摄于1926年
    王大凡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同时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自成法家。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并担任教员,1928年又协助王琦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从1935~1947年主持“珠山八友”工作长达12年之久,是20世纪30~50年代的领军人物。
 
江西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饰瓷部同仁合影 摄于三七-双十
    (第一排右起三王大凡、第二排右起六毕渊明、第三排右起一王锡良、第三排右起三王晓帆)
      王大凡在浅绛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带来了对陶瓷颜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国画的风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运用游刃有余。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1915年粉彩瓷板画《富贵寿考》作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使景德镇陶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登堂入室。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景德镇瓷器首获国际金奖
      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
 
王大凡《希平草庐题画诗稿》
      王大凡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开拓,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
 
王大凡陶瓷作品润格表
      王大凡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
 
粉彩瓷板《松菊犹存》1928年创作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
 
粉彩瓷板《富贵寿考图》1936年创作
      王大凡家族,瓷艺传承,陶瓷圣火,绵延百载,四世丹青。创办太平瓷社,培养的几代艺术大师,名家辈出,峰崎并立,大师相望,异彩纷呈,蔚为世界,陶艺奇观:其子王晓帆,为著名陶瓷美术家,“八小名家”;其女王筱兰,为仕女人物画家;其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