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挖,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在公安的协助下进行抢救保护性发掘,共挖掘唐代宣州窑藏品达300多件。瓶罐,执壶,水盂,粉盒,瓷砚等等,有生活器具,有文房用品,不一而足。一批唐代陶瓷在河底显露真容。千年的岁月沧桑,丝毫没有损坏它们的滋润光泽。那融合着山水之色的青绿,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黑釉,依然像一泓流着绿波的清泉,熠熠生辉,宛如刚出窑炉。有人说,这说明水阳江水千年来没有受到工业化的污染,PH值处在正好呵护瓷器不受侵淫之点。我认可。但我还是觉得,宣州窑当年的制瓷工艺无论是选料,拉坯,打磨,上釉,焙烧都已十分成熟和稳定。尤其是烧造施釉等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同一文化层也发掘出一批长沙窑的瓷器。有贴塑,题诗的执壶,有点彩的水盂等等。还有一些越窑、定窑的瓷器。说明了此处已然是繁华江南的一个瓷器交流的集散地了。
由于开卡发掘的面积和区域有限,对于当时的生活生产场景只能是管中窥豹,还不能完全描绘或复原出当时人的活动状况。不过,即便是惊鸿一瞥,也让我们领略了一千多年前的先人,在这片土地所创造的文化辉煌。
 
三、大唐风范
距离水阳古镇开卡施工现场向上游不到5公里处,2014年也正在建造牛儿港节制闸,这是水阳江水东向流往固城湖的一条河道。河底卫东圩的大圩角圩埂下露出一排排码放整齐的黑釉大罐,每排有四到十层之多,人们判断这就是小河口古窑址的成品堆场,整条圩埂全建在这片堆场上。因圩堤是圩区的生命线,文物部门一直没有进行发掘,也没人敢动。在堆场旁边的河底,发掘出连排的三口古井,彼此相距不到60米。有一口井中掏出二十八件唐代的瓷器。
卫东联圩是1975年由13个小圩口连成的,老牛儿港河也被圈进了圩内,此河在光绪县志上记载有五条渡口。水阳江水在小河口处,一分两支:一支经龙溪流黄池河入长江,一支由牛儿港过固城湖经胥河入太湖。附近就是当年东晋咸和初在(326——334)宛陵县北部侨置的逡遒县。现在建节制闸的位置是新牛儿港,应该是古人的生活区,故有三口古井。
宋人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的歌谣。这里虽没歌谣,却有大量精美的黑釉两系大罐,大口唇沿,宽腹平底、釉水肥润,很明显这是一批唐代的典型器,且应是盛唐时期的器型,每一件都洋溢着大唐盛世的气息。
当年这些大罐想必是用来装酒的酒坛。元朝以前蒸馏技术还没流行,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只相当于我们今天家酿的米酒,品质上应该较为接近宣城青草湖黄酒厂的黄酒,酒精度数不高,所以才有许多海量的酒诗仙出现。
它们在这江畔堆放了千年,宛如刚出窑的新器,质量之高,产量之大,销售之广可想而知。这些瓷器为何静静地躺在这儿?是什么让它们突然封存,是何种力量让这几口井“沉入河底”?战争?瘟疫?人口的锐减?沧海桑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
在美国的克里夫兰大学博物馆,藏有一件宣州窑釉下点褐彩注子。唇口,刀削八方短流,鼓腹平底,假圈足,釉色晶莹透翠,明澈如冰,温润似玉。典型的唐中期以前的器形,十分精美,据判断就产于此处。
这里就是小河口古窑址群。河道上面的村庄叫小河村,已探明有十多家完整的唐代古窑址,生产的大部分是黑釉的大罐和大执壶。黑瓷在广大瓷器研究者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小河口黑釉瓷可以说是继德清窑黑釉的又一个顶峰,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它的黑釉大罐,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黑如漆,圆润肥硕,平底半釉,器型规整大气,通体散发着大唐王朝的高贵气质,是继德清窑黑釉鸡首壶后的又一黑瓷中的顶峰之作。在中国瓷器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宣州窑研究会副会长孙玉牛讲了一个他和四个黑釉大罐的故事。
80年代的一个清明节,河干水浅,他到山里上坟回家,跨过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