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盆赏析
2021/6/8 17:39:54

匠心独妙鱼生情  腕下一挥水有声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盆赏析
  磁州窑是我国宋金元时期,北方著名的民间大窑场,它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主要烧造碗、盘、盆、罐、瓶、枕等日用生活器皿,其艺术装饰风格以白地黑花而著称。“白地”是相对于瓷胎上的釉色而言,“黑花”主要是指彩绘的颜料经过烧造后所呈现出来的黑(褐)色而论。古代工匠在制瓷过程中,借鉴中国水墨技巧,以瓷胎为纸,以釉料当墨。用毛笔在瓷胎上大胆地挥洒,创造出了磁州窑典型风格---“白地黑花”装饰工艺,被世人誉为“瓷上水墨”。在众多白地黑花鱼藻盆之中,笔者发现会集了一组元代鱼藻盆纹饰图样,具有浓浓生活气息,而别具特色的图案,以供大家鉴赏。 
(图1,鹤壁市私人收藏)
一、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尾不见首”鱼藻盆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尾不见首”鱼藻盆为残器(图1),从残留的横截面看,大盆胎质灰白,外壁施褐釉,残存多条垂釉痕,壁厚1.2厘米。盆底露胎,呈凹平底,残留三个支烧垫饼,直径23厘米。残盆有两块瓷片粘合而成,从残存的盆壁图样看,为开光纹式。盆内绘两道双环弦纹,圈内绘褐彩鱼藻纹,寥寥数笔,描绘出鱼儿一头扎进莲叶里,呈现出“见尾不见首”藏头之姿,而两侧水藻纹为短阔叶,逆流飘动。酷似鱼戏莲叶间,翘尾做迷藏,此图在众多鱼藻盆里是极为稀见的。观其图多让人费思量,忽然有所感悟,这不如神龙一般嘛,怎不叫人拍案称奇呢。此图非一般工匠所为,俗语道:手上无艺难挥毫,心里无胆难下笔。此盆此图虽残,但残瓷留香,识而弥足珍贵。 
图2
(见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磁州窑》,王建忠著,江西美术出版社,第51页图49,2016.5)
  二、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首不见尾”鱼藻盆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首不见尾”鱼藻盆为残器(图2),盆残留有一段敞口宽沿边,斜弧壁,胎质灰白,盆内壁装饰有数道环状弦纹,有一圈横水波纹和大面积的竖条水波纹。盆内绘黑褐色鱼藻纹。鱼儿从荷叶下钻出来逐水草而食,呈“见首不见尾”的藏尾之状。此鱼非鱼,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矣。高妙之笔,可见一斑。
 
图3
(见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磁州窑》,王建忠著,江西美术出版社,第51页图48,2016.5)
 
三、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首见尾不见肚”鱼藻盆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见首见尾不见肚”鱼藻盆为残器(图3),盆内底完整,饰有双环状弦纹圈,内绘双鱼莲花纹。莲池之中,两鱼两侧绘两朵荷花,一朵莲花怒放,花心长出莲蓬,另一朵含苞盛开。两片新荷微露尖尖角,四周绘慈姑水草。盆心中一张莲叶下,双鱼交叉穿叶而过,此图为“见首见尾不见肚”的藏肚纹。“不露肚”是否隐匿着“不露富”的深刻含义呢?观其图会时时告诫人们“鱼儿相逐尚相欢”之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无论富与贵都要“留得三分余”,留得余地于人,也才能留些福泽于己。此图以文化人,寓意深刻。
 
 
图4,鹤壁市私人收藏
四、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之乐”鱼藻盆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之乐”鱼藻盆为残器(图4),盆为灰白胎,外壁施褐黑釉不到底。盆底部无釉,呈凹形,直径24厘米。此鱼藻纹盆图案,有两块残片拼粘。盆内壁残留竖向水波纹,盆壁与盆心之间绘有三道环线纹,圈内绘灰褐彩鱼藻纹。鱼两侧水藻草如随波逐流上下浮动,一条翘尾大鲤鱼呼之欲出,有“鱼乐欲空跳”待发之势。其手法运用中国画大写意之笔,粗细线并用,鱼儿与水草动感十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