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润,布满黑、黄两色大小相间的纹片。圈足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南宋 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7.8 口横14.6 口纵12.5 底横7.4 底纵6cm
炉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撇口、斜壁、平底,底部有四个如意云头形足。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两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内底有五个圆形支钉痕迹。
 
南宋 哥窑灰青釉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7.9 口径12.5 足径10.3cm
撇口、圆唇、直壁、平底,底部有三足,圈足凸起,皆着地。灰青釉,釉面密布黄、黑两色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内底有圆形支烧钉痕,中心有圆孔。
宋代汝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有烧造三足樽式炉。
 
南宋 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鬲式炉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5.2 口径7.9 足径5.4cm
炉圆唇、束颈、扁腹、三乳足。口部两侧有对称环形耳。施灰青釉,釉面有黄、黑两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哥说:器矮一寸,雅增一分!
唇口、短束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灰青釉,釉质滋润。釉面灰黑色开片纹。圈足未施釉,呈铁黑色。口沿釉层较薄,映出紫黑色胎体。
“紫口铁足”的形成是由于瓷胎泥色较深、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口部釉层高温熔融后垂流变薄,映出紫黑色胎骨;垫烧瓷器,为避免底足与垫饼粘连,需刮去底足多余釉水,遂露出铁黑色胎。
此罐小巧精致,属于清宫旧藏。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记录曾收储于太极殿。太极殿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生父睿宗(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3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改称太极殿。
 
南宋 哥窑灰青釉双耳簋式炉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5.3 口径7.5 足径5.7cm
施灰青釉,釉面布满开片纹,圈足较窄,修足规矩,足端不施釉,呈铁褐色。
双耳簋式炉是传世哥窑中的典型器,造型模仿青铜簋,此炉双耳为方形,与常见的鱼形双耳簋式炉不同。内外底均无支烧钉痕,显得较为特别。
 
南宋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8.3 口径11.8 足径9.5cm
撇口、尖圆唇、短束颈、垂腹、圈足。腹部有对称鱼形耳。灰青釉,釉面密布不规则锯齿状细碎开片纹。圈足较窄,修足规整,足端无釉,呈铁褐色。外底分布六个黑色支烧钉痕,内底有黑色支烧钉痕。
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记录,此炉曾被收藏于颐和轩。颐和轩为故宫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
 
南宋 哥窑米黄釉葵口盘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3.2 口径15.2 足径5.2cm
盘为六瓣葵花口、浅弧壁、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泛黄,满布细碎开片纹。足端无釉露胎。
外底刻有乾隆御制诗《哥窑盘子》:处州精制擅章生,盘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号有难兄。落款:乾隆丙申春御题,钤 “太璞” 印。
此诗收录于《御制诗集》。乾隆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首,其中咏哥窑者21首,涉及盘、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部分诗作还被宫廷匠师奉旨镌刻在器物上。
乾隆皇帝除了被频频吐槽的“农家乐”审美、中国弹幕鼻祖外,还有糟心蜜汁的读后感,还故意盖个戳!千古一帝居然还不停地刷存在感,重要的是,他还当明代仿哥窑瓷认为是传世产品,并为之题诗。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碗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7.3 口径19.5 足径6.7cm
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状,深弧壁、圈足。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密布黄、黑二色开片。足端无釉,呈铁黑色。
外底有乾隆御制诗:碗作葵花式,应存向日情。依然出宋代,却可辨难兄。火色泯无迹,釉光注未平。器珍原以旧,新必致辞訾评。落款乾隆已亥新春御题,钤“古香”“太璞”二印。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碗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4.8 口径11.8 足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