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址,除北侧被晚期破坏外,共发现房址7座。房址平面呈方形,由柱洞和灰黑色地面组成,其中F5内部还发现有平铺的“芦苇席”痕迹。土墩的③~⑦层为土台营建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环绕中心土台的房址已经废弃,被纵横分布的多条沟槽打破,土墩也随之向外、向高增筑,并在③层顶部用灰白土平铺一层,平面上还分布有少量柱洞,可能与建筑有关。第①~②层为明清时期堆积。
 
仙龙山土墩发掘后航拍照(上为北)
 
D1北部剖面(北-南)
 
F5内部芦苇席地面
出土遗物
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419件(套),史前遗物主要出土于灰沟、灰坑和墓葬中,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器形有锛、钺、斧、凿、刀、犁、靴型器和砺石等。陶器数量较多,以夹砂红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器形包括鼎、豆、罐、杯、壶、盅、盆、纺轮、大口缸等;部分豆柄、器耳或纺轮上装饰有镂刻编织纹、水波纹、戳印纹、连珠纹、圆形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纹饰等。此外,在G1北坡发现有大量红烧土块,推测与附近房址的倒塌堆积有关。
 
G1出土石斧
 
G1出土石钺
 
H8出土石锛
 
H8出土砺石
 
G1出土陶杯
 
G1出土陶豆柄
 
J2出土灰陶罐
 
J2出土黑皮双系罐
 
G1出土刻划纹器耳
 
G1出土刻划纹陶片
发掘收获
本次发掘的箬帽顶遗址西区聚落,虽然结构不够完整,但通过考古揭示的墓葬区、居住区、生产加工区、防御区的划分清晰明确、功能齐备,可见该聚落曾经有过较为明确的营建规划。从出土器物的年代判断,箬帽顶遗址的相对年代从崧泽文化晚期延续至良渚文化时期。
本次考古发掘的仙龙山土台遗存,其结构和功能与常州境内近年发现的象墩遗址、青城墩遗址、寺墩遗址的土台遗存多有相似之处,为研究这一地区崧泽晚期-良渚时期人工土台建筑的起源、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箬帽顶遗址所处位置位于太湖北部沿江地区史前遗址分布密集区,是以寺墩-高城墩-象墩为代表的太湖北部良渚文化遗址群的重要组成。箬帽顶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太湖北部良渚文化遗址在功能分区、聚落形态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考古学内涵,对探索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重大学术课题乃至长江下游文明起源模式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