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雕琢负冀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苗长强
2023/1/18 16:44:06

 
身材瘦高、举止文雅、面容和蔼,头发“自然白”,宽眼皮下藏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苗长强待人接物时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工作时身手敏捷,稳健有力。显然,这是他长年在一线工作,坚持在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
站在父辈肩膀上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苗长强从小就生活在钧瓷的氛围中。
他的父亲苗锡锦是一位学者型钧瓷大师,人称中国钧瓷的“活化石”,1999年主编了中国钧瓷史上的第一部志书《钧瓷志》,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钧瓷瓷恢复的全过程。
 
苗锡锦大师
 
苗长强大师与父亲苗锡锦大师
1977年苗锡锦对于神垕下白峪唐花瓷黑釉蓝斑器的发现与考证,有力佐证了钧瓷始于唐的判断。在父亲影响下,苗长强对钧瓷的启蒙和喜爱水到渠成。他依旧记得,当年,父亲将已脱釉的活环瓶、观音瓶带回家来,这两件常人眼中的“废品”在苗长强眼里如同宝贝,美丽的钧红釉、大火蓝令他从此迷上了钧瓷。
 
1980年,高中毕业的苗长强进入主营建筑卫生陶瓷的镇办新华瓷厂工作。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父子相传仍是重要的方式。在父亲的影响下,苗长强有着亲近钧瓷、热爱钧瓷的先天基因。与父亲不同的是,他的成长是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苗锡锦搜集整理的3万多片古钧标本,为其打牢了钧瓷传承的坚实基础。


苗长强作品 |《金蟾献宝》
1985年,苗长强来到西北轻工学院硅酸盐工程系,脱产学习陶瓷理论,重点研修釉的呈色机理以及化学组成对配釉性能的影响。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其对钧瓷的造型和釉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993年、有了自己独立的窑口后,苗长强将钧釉所究上升至科学层面,在逐渐采用新型技艺的同时,一直传承钧瓷老泥质、老色的制作工艺,使得作品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从里到外散发出一种钧瓷瓷原始的古韵神风。
2013年,苗家钧窑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钧瓷界属首家。
 
钧瓷创新不离宗
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苗长强进一步优化工艺,钧瓷的造型和釉色都达到了个新的高度。在釉的研究上,苗长强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在酸碱不同成分的釉中成功破解宋代钧窑天青、月白、葡萄紫等名贵釉色的原理,经他配比烧制出的效果完全可与宋钧相媲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曾题词赞其作品:如同宋代钧窑古风貌之宝器,为历史再现。
 
苗长强作品 | 鼓钉洗
苗长强在对唐钧标本的研究中发现,个别唐钧标本的特征,与宋代建窑油滴天目的残标本相同或相近,这说明,钧瓷中对天目釉的研究早在唐代就有涉及。
为此,他潜心研究烧制的作品《黑唐天目尊》,色泽温润、意境深远,书法大家邓白先生看后赞不绝口,书写“圆如油滴浮春水,灿若繁星闪夜空”佳句给予褒奖。


金质冰片釉是苗长强钓瓷烧制的一绝。
在苗家的展厅里,摆放着数件此类仿若冰片花开的作品。一件虎头尊的器物的身上呈现出大片的如金色一样的冰片纹,并且与其他釉色相接而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尤其从侧面观之,金黄色的表面如繁星闪耀,璀璨夺目。每每望去,那种皇家气息扑面而来,其效果令人称奇。此类作品是苗长强在钧瓷烧制过程中的偶然所得,这种釉色的出现至今仍有偶然性,但这样的探索从未止步。
 
 
苗长强作品 | 方尊·金蟾送宝
在器形创新方面,苗长强认为:“钧瓷是视觉艺术,没有好形,再好的釉也是白搭,美是第一要素。”
为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苗长强以万里长城为元素,设计出了《北京奥运长城鼎》。作品深得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赞赏,成为奥运专属国礼,并被希腊奥运纪念品陈列馆、北京八达岭长城陈列馆永久收藏。
 
苗长强作品 | 国礼·北京奥运长城鼎
在尊古中执着于钧瓷的创新,使苗家钩窑在陶瓷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201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