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文大师口述史(四):我在龙泉瓷厂的日子
2011/10/29 21:01:52

    我被分配到位于上垟镇的国营龙泉瓷厂,这儿的海拔比龙泉县城高多了。俗话说龙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上垟更是如此,在崇山峻岭深处,山连着山,一条名叫上垟溪的河流从山里婉蜒而下,河面宽有三四十米,下大雨时溪水澎湃作响,很有气势。龙泉瓷厂建在溪边,只有一道桥与外面公路相通,整个工厂占地面积也不大,只有五十多亩。与我同分配在龙泉瓷厂的同学毛松林,他成家早,工厂照顾他,给他分了一个单间宿舍,我则与六个采矿工人挤住在一间18平米的集体宿舍里,三年时间换了三个地方,直到我要结婚了,才给我一间单人宿舍。
    我这人平时不爱说话,分配在技术科搞设计,毛松林先在技术科,后去当干部搞供销,后来分管生产。同班同学,两种不同的境遇,我没有任何不满和意见,我们性格不同,我喜欢干实际工作,毛松林喜欢与人打交道,可谓各得其所。记得当年景德镇陶院有两个中央美院分配来的同班同学,一个姓丁,一个姓施,丁老师一步步成了系主任,施老师一直是普通教师,施老师对这个情况表示过不满,“反右”时鸣放,运动后期就吃了苦,被打成了“右派”,放了四年牛。这就是心理失衡带来的后果。我生性喜欢埋头干活,别人如何与我毫不相干,没有丝毫的忌妒,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我在瓷厂几十年,一直保持着这种良好的心态。
    我喜欢我的工作,多干事少说话,从不讲人的坏话,除非全厂开大会,能不参加的会我都不参加,埋头设计工怍。
    到瓷厂后不久,“文革”开始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很浓,“破四旧,立四新”时,产品名称都换了,供出口用的罗汉汤碗,改名为“胜利碗”之类,产品连龙凤图案都不能用,不要说我们瓷器产品,就是老百姓盖的棉被被面上有龙凤图案也要刮掉。写标语抄大字报,我是谨慎又谨慎,反复核对。在学校读书时有个人写“万寿无疆”,笔误写成了“无寿无疆”,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让人不寒而栗。早在宜春中学读初中时,恰逢“反右”,当时学校领导动员教师提意见,要求每人最少写20条大字报,第二天派人抄下来后再一个个谈话。我的语文老师张锐光就因为提意见被扣上了“右派”帽子,每天三班倒的人轮流批他,被搞得很惨。对此,我心里有警觉,不断提醒自己: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能说。
    龙泉“县联司”和“阶联总”两派斗争,我是一派不参加,只顾干活,不多话,谨慎又谨慎。1969年上海进出口公司来工厂定货“胜利汤碗”,大中小三个品种,此碗我原先的设计是,外边上部只有荷花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下部没有装饰,比较空,上釉后,温度稍高,就会淌釉,成品率不高,我新的设计,就是在碗的下部增加一圈水波浪,即与上部图案协调、美观,又因有装饰纹路可以有效地阻挡釉水下淌,提高正品率。只要是设计,我给自己定的规定是,凡有可能涉及与国民党有关的图案不搞,只搞奇数不搞偶数,不论怎么做,都不可能与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章的12个角联系起来(当时抓国民党特务成风),因此我画了15个头的水波纹,并且让管生产的革委会盖上他们认可的公章。不仅是这张图纸,凡是我设计的图纸,我都请有关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再盖上公章加以组织认定。这是我保护自己的有效办法。我至今还保留了一些加盖过公章的图纸。
  “胜利汤碗”的设计图我画好后,交一位姓韩的女技术员刻制,这位女技术员是1959年分配到瓷厂的中专生,不知为什么,她见我的汤碗图纸比较复杂,就把碗下部的水波纹从15个擅自改为12个,产品出来后,送到一位胡姓的检验员手里,这位检验员是国民党起义人员,办事稳妥有余,工人形容他是骑马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