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文大师口述史(六):我的科研生涯
2011/10/29 21:14:41

    我自1976年8月离开工厂技术科,调入龙泉青瓷研究所,任副所长工程师,专职青瓷设计和工艺研究。龙泉瓷在长期的生产中,因为传统力量所致,有了某种习惯定势。就是除了注重釉水和器型外,不大在意别的工艺手段的引入和创造,计划经济的模式更加重了这种定势。我出身科班,有系统的陶瓷理论和知识,因此我更多地关心科研工作,注重把一些新的工艺手段和理念带入青瓷。

 

龙泉青瓷研究所旧貌

 
 
夏侯文与青瓷研究所的徒弟们
 
    早在1970年,龙泉瓷厂的李怀德师傅根据陶瓷的镂雕、景德镇的皮灯和青花玲珑,设计制作了青瓷玲珑冬瓜龙瓶,白胎青釉,灯光照耀下玲珑剔透,他还制作了熊猫、孔雀等品种参加广交去,引起了日商的兴趣,要求用这种方法生产日用瓷。总厂负责生产的张继青不敢承接这个定单,因为这些东西是采用手工办法生产出来的,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始终停留在样品、陈设器水平。面对这个市场,张继青又不甘心,经江西的代表点拔,想到去景德镇取经,此时我恰在广交会上,他便派我回景德镇学习。
    可是我这个景德镇陶院毕业的江西人,在景德镇却工作得不顺利,他们只接待参观产品陈列室,谢绝参观生产工艺,更不让参观生产玲珑产品的机械设备“打孔机”。我的同学和朋友带我跑了两天,去了三家厂,全都如此。但我不死心空手而归,就又到巳去过的、专业生产玲珑产品的红星瓷厂,这次去不找人联系,装作闲溜,有人要问,就用江西话说是该厂工人某某的家人。真是老天有眼,机会来了。当步行到一所关着门的车间旁,小门开了,走出位身穿浙江永康土布、面相憨厚的老人,问我在此干什么,叫我快离去,说是不好参观。他是说者无意,我是听者有心,就在他开门的一瞬间,我瞥见里面有人干活,板台上堆着玲珑产品模具,模套则在机器上。我听这人是永康口音,便用景德镇话自我介绍,说是厂部技术科李科长的亲戚,是他领我到这里来的,现在去接电话了,叫我在此等他,一起找你们负责人……老人听我说了这番话,立刻客气起来,叫我到里面坐,他去趟厕所。我进去后,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脑子里快速地默记那些机械和零部件,估计其尺寸大小。没多久,老人回来了,他请我抽烟,坐坐。当时他正在修理二光盅的玲珑机械,又拆又拼,他一边修着,一边同我谈家常。他告诉我,他是浙江永康人,并说车间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浙江永康的铜匠,有的还在这里安了家。我则说有个姐姐在丽水,我去过永康,那儿铜匠师傅多,手艺好,他听了很开心,也就没有把我往偷学技术那方面想。坐了近一个小时,车间也转了转,心里对“二光盅玲珑机”基本有了轮廓,关键之处也心中有数,于是起身告辞。我一路小跑回到旅馆,立马坐下来画草图,将记忆中的整机和各部件画下来,共8个部分,109个零件,一口气画了11张草图,画好时已是次日凌晨三点,仍然非常兴奋,只是感到肚子饿了,原来是昨天晚饭忘了吃。
    回到龙泉瓷厂,我把情况向领导汇报,他们非常满意,叫我做方案,向浙江省轻工业厅申报科研项目和经费,并去水康请来铜匠二名,从农机厂调来翻砂修理工季良方等三人,一起协助我工作,厂部垫出经费先干起来。历时半年,各种模具和生产样机试制成功,稍作调整,于1973年春龙泉瓷厂新产品玲珑二光盅生产成功,全厂的人都非常兴奋,工人们还把二光盅产品作道具拿到舞台上表演。产品随后在1973年的春季广交会上亮相,日本客商十分高兴,订货金额非常大、但由于我们刚上马,生产能力不大,一张订单只能是20万件。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急迫,总厂尽全力扩大生产,我也千方百计增加花色品种。至1993年底,青瓷玲珑系列产品共设计17个品种、23件套,全部投入正常生产出口,成为龙泉瓷厂的专刊畅销产品。“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