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茂的艺术成就
2012/1/29 22:26:23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在陶瓷艺术领域耕耘半个世纪,自然经历了一番苦学岁月,但他又毕竟是幸运宠儿。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勤奋,环境条件是必不可缺的。解放前夕,在学徒的时候,由于家世渊源,就有幸常常绕膝于“珠山八友”特别是徐仲南、刘雨岑之间。50年代初,在他全面掌握了釉上彩绘的技术之后被调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在那里,聚集了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批陶瓷艺术精英如“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刘雨岑和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大师曾龙升等。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熏陶使他对陶瓷艺术的文化意义有了启蒙的认识,文化艺术修养无形中有了特大长进。他先后完成了几次荣誉创作:1951年《花木兰从军》荣获市陶瓷美术装饰甲等奖;1953年的新彩瓷板画《政权归于苏维埃》参加全国合作系统展览获得很高荣誉;1954年的第一件反映工农联盟题材的《春节访问农村》参加全省美展,评为二等奖并作年画出版……
    建国以来,由于新文化思潮特别是毛泽东的文艺理论的撞击,陶瓷美术界在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曾经历过痛苦思考和漫长的熬煎。许多老艺人无所适从,又不能不怯生生地做着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尝试,他们用工笔粉彩画歌颂合作化大跃进的场面,画面充满古气,大炼钢铁和大种粮食的劳动者一个个像幽隐的高士、垂钓的老者或颠痴的酒徒……
    此时的张松茂也同时经历过躁动、苦恼和焦灼,他根本不满于这些仅限于题材上的变革。凭着他对多门类绘画的接触和对艺术的悟性,他所作的都是突破性的尝试,他的《政权归于苏维埃》很有油画效果,《春节访问农村》有年画风格,他的《孔雀舞,荷花舞》、《农村新歌》、《奔赴农业第一线》等瓷板画更是表现出陶瓷美术绘画的崭新面貌和不同器质。但仅此而已,张松茂并不满足。
    而就在这段时期,诸多荣耀加于张松茂一身,他曾数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全国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青年更名后的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是1960年的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他与全国各地杰出的书画家、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电影戏剧和摄影艺术家们在一起共商文化艺术大事,除了感到无尚的光荣,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己“文化人”的地位。陶瓷艺人也是文化人,这个概念在他以前仿佛不可思议。亦又在此前,他以最小的年纪成为政府颁授的第一批33名陶瓷美术家之一,享受了比正在挨饿的普通陶瓷艺人每月多几两肉,多几两油,多几块豆腐的大恩惠。如此等等,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得的。
    在左的文化气氛不断膨胀的日子,张松茂背负着如此巨大的荣誉光环怎能不思考彷徨;在陶瓷艺术领域,他倘若没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超越,他那灿开的艺术生命之花很快会枯萎。他亲眼看到许多老艺人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一筹莫展,他们亦曾有成就,但只在于保守因袭地将文人画搬到陶瓷上,用浅绛的方式,粉彩的方式;他们的作品只能是“仿新罗山人笔意”、“摩石田老人笔法”,瘿飘、原济乃至清初四王,不一而足。他们中虽然不少文化修养很高,有的且有科举功名,但他们毕竟是封闭的,由于交通条件的局限,有的甚至连省城南昌都没有去过,而且“珠山八友”中“八支画笔,五根枪烟”(无人抽吸鸦片),如何永葆艺术生命之青春?
彷徨之后的冷静,思考之余的清醒使张松茂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西起敦煌莫高,东至泰岱蓬瀛,冰雪北国,至花鸟虫兽,美学眼界有了真正超越性的提高。可惜这些体验来不及精炼细淘并付诸于陶瓷绘画的大创作中,“史无前例”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张松茂和全国千万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